地區(qū):安徽|北京|重慶|福建|甘肅|廣東|廣西|貴州|海南|河北|河南|湖北|湖南|吉林|黑龍江
地區(qū):江蘇|江西|遼寧|寧夏|青海|山東|山西|陜西|上海|四川|天津|西藏|新疆|云南|內蒙古
行業(yè):養(yǎng)豬|養(yǎng)牛|養(yǎng)羊|養(yǎng)兔|養(yǎng)魚|養(yǎng)雞|養(yǎng)蛇|養(yǎng)鵝|養(yǎng)鴨|養(yǎng)龜|養(yǎng)蝦|養(yǎng)蟹|養(yǎng)鹿|養(yǎng)蠶|黃粉蟲
行業(yè):水稻|玉米|花生|小麥|大豆|茶葉|棉花|油菜|鵪鶉|牛蛙|黃鱔|泥鰍|蚯蚓|養(yǎng)驢|養(yǎng)蠅蛆
84農業(yè)網(wǎng) 時間:2018-03-14 作者:佚名 來源:網(wǎng)絡整理
1.選擇適宜品種雖然荔枝果實耐貯性較差,但品種間仍有一定差異,宜選擇中、晚熟品種中耐貯性較好的淮枝、桂味、白蠟子、尚書懷、烏葉荔枝等進行貯藏。
2.適時無傷采收掌握適宜的采收成熟度是荔枝貯藏的關鍵技術之一。不同的貯藏方法所要求的最適采收成熟度不同。
3.及時進行采后處理荔枝采后應迅速移至陰涼處,進行預冷散熱,并及時剔除破爛果、病傷果及褐變果。整個過程要仔細操作,輕拿輕放。避免一切機械損傷,并注意防止病菌傳播。
氣調貯藏的荔枝果實要盡快進入氣調環(huán)境。遠運和低溫貯藏的荔枝,經預冷及采后殺菌處理,待果溫降低,果面藥液干后再包裝貯運。實踐證明,貯運荔枝采用小包裝(0.25-0.5kg)比大包裝(15-25kg)效果好。包裝、入貯越及時,保鮮效果越好,從采收到入貯一般在12-24h內完成為佳。
4.保持穩(wěn)定的貯運條件保持貯運環(huán)境穩(wěn)定而適宜的溫濕度及氣體成分,是決定荔枝貯運保鮮成敗的關鍵。應注意防冷防熱,保濕保氣,防止溫濕度和氣體成分變化過大,以免發(fā)生傷熱漚腐、冷害、失水、干褐等。即使在銷售過程中也不宜打開小包裝,以利延長荔枝的貨架壽命。
荔枝保鮮技術
1.低溫貯藏法
①自然低溫貯藏法荔枝成熟時采收,當天用52℃、500mg/L苯萊特熱溶液浸果2min,瀝干藥水,放入硬塑料盒中,每盒10-15粒,再蓋上0.01mm厚的聚乙烯薄膜,可在自然低溫下貯7天,基本保持色香味不變。也可將成熟的鮮荔枝用0.5%硫酸銅溶液浸3min,然后用有孔聚乙烯袋包裝,可在室溫下貯藏6天,保持外觀鮮紅。
②低溫冷藏法用2%次氯酸鈉浸果3min,瀝干藥水后,將荔枝貯藏于7℃環(huán)境中,可保持40天左右,色香味仍好。
2.低溫氣調法
①小袋包裝法荔枝于八成熟時采收,當天用52℃的500mg/L苯萊特,1000mg/L多菌靈或托布津,或500-1000mg/L苯萊特加乙磷鋁浸20s。瀝去藥液,晾干后裝入聚乙烯塑料袋小袋或盒中,袋厚0.02-0.04mm,每袋0.2-0.5kg,并加入一定量的乙烯吸收劑(高錳酸鉀或活性炭)后封口。置于裝載容器中貯運。在2-4℃下可保鮮45天,在25℃下可保鮮7天。
②大袋包裝法按上述小袋包裝法進行采收及浸果,瀝干稍晾干即選好果裝入襯有塑料薄膜袋的果箱或籮筐等容器中,每箱裝果15-25kg,并加入一定的高錳酸鉀或活性炭,將薄膜袋基本密封,在3-5℃下可保鮮30天左右。若袋內氣體成分氧為5%,二氧化碳3%-5%,則可以保鮮30-40天,色香味較好。
3.保鮮劑與多功能保鮮袋配合使用法多功能保鮮袋的作用包括:自動調節(jié)袋內空氣成分,保持氧氣5%,二氧化碳4%-5%。這是最好的延長農產品壽命的空氣成分;能迅速排出農產品成熟過程中產生的乙烯(乙烯能縮短農產品壽命,并引起農產品腐爛,不利農產品保鮮);能吸收農產品成熟過程中產生的少量有害氣體,如醇本醛等。起到輔助殺菌的作用;保持袋內農產品適當?shù)乃;防霧、防滴,即防止袋內水珠的形成。而保鮮劑較好解決了荔枝殼的保持鮮紅色問題(顏色與新鮮荔枝無異),且不影響荔枝果肉的質量;同時也較有效地控制保鮮過程中霜疫霉病、炭疽病、酸腐病的發(fā)生,使荔枝較長時間地保色、保味、保質。
將保鮮劑與多功能保鮮袋配合使用包裝好的荔枝置2-4℃的冷庫中冷藏或冷藏車運輸或置冷藏集裝箱中船運,可保鮮30-40天,好果率達95%以上;到達目的地后,在超市冷柜中銷售,貨架期可達10天以上;常溫銷售,貨架期也可達3天(72h)不褐變。置常溫環(huán)境中保鮮,保鮮期可達7-8天;若不進行保鮮劑處理,將荔枝采后(散去田間熱)直接裝進保鮮袋,荔枝可保鮮5-6天。
84農業(yè)網(wǎng)免責聲明: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(wǎng)絡,如有侵犯,請聯(lián)系我們刪除。另: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與本站無任何關系,請網(wǎng)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。84農業(yè)網(wǎng)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,不以盈利為目的,84農業(yè)網(wǎng)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,僅作為參考。